50後,許多人覺得自己力氣變小,開始擔心肌少症上身;甚至有人納悶,明明都有在運動為何依然肌肉流失?是運動量不足還是方法不正確?是否應該尋求專業協助了?
肌肉減少與肌力降低,影響的不只是體態,還會損及體能與健康,特別是核心肌群如果無力,身體機能將明顯衰退。肌肉有利體態緊實、走跳靈活,更是抗老化、預防骨質疏鬆、促進新陳代謝的關鍵,然而在機能驟失之前,大多數人對肌肉流失不太有感,因而輕忽對健康的影響。事實上,當骨骼肌變少,會使基礎代謝率變慢,造成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更易累積,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
國外研究單位以10年追蹤1,019名45歲以上健康、無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,發現10年後超過1/4的人出現心血管疾病。進一步分析,發現肌肉量少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高,容易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等問題;反之,保有較高肌肉量的人,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81%。這項研究發表後,吸引更多人加倍關心如何提升自己的肌肉量。
陳炯瑜醫師表示,臨床上會以「走路測速,每秒小於0.8公尺」、「握力器測量,男生握力小於26公斤,女生握力小於18公斤」、「電腦斷層檢查」來診斷肌少症,50歲起應留意下列5個肌少症的前兆︰
1. 走路遲緩︰在室內平地,8秒鐘走不完6公尺。
2. 握力下降︰擰不動濕毛巾,或拿不動5公斤的沙拉油罐。
3. 行動吃力︰從座椅起身須撐著扶手,或爬10階樓梯須中途休息。
4. 反覆跌倒︰過去1年曾跌倒2次以上。
5. 體重減輕︰未刻意減重,但6個月內減輕5%體重。
50後該怎麼動?精準提升肌肉量,AI智慧來幫忙
除了自行留意日常生活與保持運動,隨著AI時代來臨後,現有專業醫療團隊結合智能型運動儀,為精準運動開啟了新風潮。
林敬予物理治療師鼓勵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。
對熟齡族群來說,挑選合適的運動很重要,既要能訓練到正確部位,也須防範運動傷害。尤其,已經有膝關節退化問題、心血管疾病等疑慮的朋友,特別需要專業指導,才能安心無疑慮又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。
在醫師、營養師、護理師、個管師和物理治療師的通力合作下,並透過獨家代理法國HUBER 360® EVOLUTION動態智能儀做智慧運算分析,將多年臨床實證與高科技設備整合,發展出JointFit關節智能運動——替運動者設計「符合個人鍛鍊需求又不致超過負荷」的專屬課程。站上運動儀之後,物理治療師全程觀測生理數據並做指導,運動儀底部會隨著專屬計畫做360度的調整,精準訓練到正確部位,提升全身平衡感。
由於動態智能儀可模擬衝浪、籃球、高爾夫、滑雪、網球等運動,有助於強化到不同部位的肌肉。另外,也針對不同身體困擾的熟齡朋友,例如肌少症、足踝或膝關節發炎、久站久坐筋骨痠痛、失智症或需復健者,各設計了不同的鍛鍊方式。
50後應依照身體狀況,找到適合自己的、可提升肌肉量的運動方式,也能經由智慧分析與物理治療師的建議,嘗試不一樣的新運動,增加樂趣的同時,安全有效地達到肌力訓練。只要站上儀器,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,看著螢幕,將重心保持在圓圈內,過程中宛如闖關遊戲般,既有樂趣,又訓練了核心肌群。
站上動態智能儀,由物理治療師從旁指導,可模擬各種運動,安全且精準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。